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80号通正国际大厦4层
电话:+86(10)67167828, 87109836, 87109837
传真:+86(10)87109838
联系: 张骏张伊依李思凡孙凯、 
当前位置: 中美省州合作专题子站 - 潜力报告 - 正文

[黑龙江]哈尔滨市投资发展潜力报告

来源:原创   |   时间:2014-10-22 09:56:42   |   浏览:2536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哈尔滨市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总基调,坚定实施“北跃、南拓、中兴、强县”战略,主动把思想和行动凝聚到省委、省政府建设“十大重点产业”和“全党抓发展、重点抓经济、突出抓产业、关键抓项目”的战略部署上,采取规划引领、园区承载、创新驱动、招商引资、金融支撑、人才保障、优化环境等推进措施,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积蓄后续力量;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大力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最大限度释放县域经济发展活力;牢牢把握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目标方向,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城市空间和产业布局、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扎实推进文化名城、文明城市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环境的承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始终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做好增加收入、促进就业、安居工程、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重点民生工作,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一)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初步测算,2013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可突破5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9%,占全省比重33%;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2.3亿元,增长13.4%,占全省31.5%;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200亿元,增长32%,占全省42%,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5亿元,增长14%,占全省44%。总的看,我市经济发展与全国全省走势大体一致,基本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产业项目建设三年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果。累计实施5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4984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01个,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2011年的33.6%提高到42.7%。今年春夏两次集中开工2000万元以上项目1041个,完成投资1300亿元,集中开工速度之快、体量之大、投资之多,在哈尔滨项目建设历史上尚属首次。今年在哈实施的省重点产业项目数量、实际完成投资也分别是2011年的1.5倍和2.4倍。举全市之力开展的产业大招商活动成效明显,形成了以各区县(市)、开发区为主体、市直部门齐上阵的工作新格局,广大干部的思想观念、服务方式、争先意识发生了明显变化,新引进开工产业项目达836个,其中,100亿元6个、50亿元8个、10亿元60个,完成投资254.4亿元。

(三)结构调整迈出了坚实步伐。产业建设为经济转型注入了重要推动力,2012年,我市工业首次实现食品工业产值超千亿元、工业投资超千亿元、规上工业企业超千户。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步伐加快,与哈工大等大学大所联手创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仅一年多时间就集聚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2326个,实现落地转化1237个,其中107个已进入产业化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3%。现代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华南城、双城雨润、哈西万达广场、香坊新合作供销广场等45个大型城市综合体相继落户我市,服务业的层次和质量正在不断提升,2013年服务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了50%、税收和就业超过了70%。特别是通过整合文化旅游资源,“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文化旅游活动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哈尔滨已成为以“冰城夏都”著称的旅游城市,并荣获亚太环保组织“夏日圣地”和“中国最美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等美誉。

(四)县域经济实现加快发展。我们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市委全会专门研究出台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市本级财政两年累计投入26亿元支持县域建设和发展。2012年,县域规上工业产值增速达32.7%,高于前五年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县域生产总值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30.9%提高到40.9%,去年县域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千亿元,达1019亿元,增长38%。粮食总产量在2012年突破320亿斤的基础上,去年超过330亿斤,实现“十连增”。产业强县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仅去年10个县(市)就新上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40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8个,完成投资23.4亿元,是上年的9.4倍。通河、延寿、方正、木兰4个小县2012年刚刚结束没有亿元项目的历史,去年又开工建设了58个亿元以上大项目。巴彦的生猪养殖、屠宰和加工,双城的奶牛饲料生产、养殖、乳制品加工和销售等,都形成了全产业链体系。县域工业园区牵动和聚集作用日益增强,产值超百亿元的园区已有双城、宾西、五常3家,超50亿的有3家。其中,五常牛家工业园发展速度最快,2010年园区只有6家企业,其中4家处于停产状态,新班子仅用三年时间,就引进落户企业119家,产值也由2010年的4亿元发展到去年的112亿元。

(五)沿边开放优势越来越明显。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开通了对俄航空客货混载业务和国内首条对俄航空货运专线,成立了卢布金融结算中心,设立了哈尔滨国际邮政互换局,建立了中国北方电商物流仓储发寄中心,可通过俄方专门在新西伯利亚和叶卡捷琳堡安排的两个大型保税库辐射俄罗斯全境。同时,我们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与白俄罗斯签订了“一城对一国”的战略合作协议,并正在中白工业园区内规划建设哈尔滨园。哈尔滨正在释放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吸引了更多的外来投资者,去年,我市实际使用外资、内资分别达到22.8亿美元和1322亿元,增长20%和63.2%,总量和增量均列全省第一位。

(六)城市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初步形成了“一江居中、两岸繁荣”发展格局。松北、哈南、哈西客站、群力等城市新区已成为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重要承载区和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区。目前,科技创新城已累计开发15平方公里,完成投资331亿元,196个研发、产业、配套项目开工建设。哈南工业新城累计开发40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装备制造、食品、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新落户企业35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8家。哈西客站和群力完成了哈双北路、齿轮路等道路打通工程,推进了机场路4S店业态整合,完善了商业、医疗等服务功能,为打造高端产业聚集区和临空经济区奠定了重要基础。

(七)城市功能品位明显提升。我们在中心城区90平方公里范围内实施了“四增四减”措施(增加绿化空间、停车场、服务设施和历史文化保护,减少开发强度、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环境污染),进一步优化了主城区功能结构。从2010年到现在,我们累计完成城建投资2100多亿元,新建改造道路667条、桥涵149座,新建城市道路330公里,松浦大桥、阳明滩大桥、松花江大桥新桥建成通车,三环路江南江北全线贯通,哈西客站建成使用,地铁1号线正式运营,城市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环境面貌极大改观,机械化作业、数字化管控、常态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城市街路脏乱差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累计拆除各类违章建筑1.7万余处、717万平方米,拆并市区分散燃煤小锅炉821台,改造地下老旧管网3100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817万平方米,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实现清水入河,哈尔滨比过去更干净、更整洁、更文明、更有序了。

(八)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力度加大。近两年,我市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财政支出比重已超过70%。累计投入资金550多亿元,实施了140个惠民行动项目,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累计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6万套、竣工68796套,改造农村泥草房10.7万户、680万平方米,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710万平方米,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累计发放创业小额贷款20多亿元,城镇新增就业达25.1万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医保政策覆盖范围,新农合参合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7%和96.8%。“平安哈尔滨”和“强基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刑事案件万人发案率在副省级城市中保持最低,公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3.5%,创历史新高。

(九)干事创业氛围日趋浓厚。连续三年开展的“政风建设年”活动成效明显,共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相关案件354起,问责公职人员693人,极大地教育和警示了广大公务员,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比如,总投资200亿元的万达文化旅游城,从签约到正式开工仅用了110天,是万达集团在全国投资项目中速度最快的,这让万达集团投资信心更足、意愿更强烈。万达集团已决定再追加3个项目,在我市总投资达到800亿元。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牢固树立正确的干部导向,一批年富力强、苦干实干、业绩突出的干部被委以重任,各级班子的结构在换届中得到进一步优化,大家谋发展、惠民生的思路越来越清晰,抓推进、促落实的执行力和创造力越来越强。

二、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总量小、发展慢仍是我市当前的主要矛盾。在副省级城市中,我市经济总量和发展速度仍排在后位,增速基本与全省持平,省会城市的“领跑”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根本问题还是出在产业规模小、整体实力不强上,特别是规上工业增加值还没有超过千亿元;大企业不多,产值过百亿元的仅有哈电集团、九三粮油、哈石化和哈药集团4户;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本地配套率平均在40%以下。

(二)产业结构不优,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传统优势产业除食品外,装备制造、医药、石化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都在减弱;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全部增加值仅占规上工业的14.9%;传统服务业占全部三产增加值7成以上,金融、物流、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育不充分,尤其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外,非公经济不发达,虽然创造的增加值占到了GDP一半以上、税收超过了60%,但企业规模小、带动力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在全市产值前20位的工业企业中,非公企业仅有5户。

(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市的承载功能还不完备。主要是道路、水电气热等公共设施总量不足、配套率低、设备老化,与城市规模和发展速度不相适应。突出表现为部分路网“微循环”不畅,二三类街路的承载能力和疏解能力不强;供热、供水、排水等源网建设滞后,还有相当数量的地下管线超期服役,存在较多安全隐患。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支撑发展的作用有限。

(四)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较低,改善民生任务仍很艰巨。在副省级城市中,我市农村居民纯收入仅排在第10位,城镇居民收入始终排在末位。就业再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基层文化、体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活动场所、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滞后。

三、今后发展的主要任务

立足哈尔滨实际,我们感到,在未来发展中,哈尔滨不仅要解决好自身发展和民生改善问题,更要解决好省会城市如何发挥示范带动和服务全省作用的问题。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重点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紧紧抓住新十年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加快产业建设、推动经济转型。围绕宪魁书记提出的充分发挥产业发展的支柱作用和“全党抓发展、重点抓经济、突出抓产业、关键抓项目”的总要求,我们要在落实全国老工业基地振兴新十年规划中,把产业项目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下一心、脚踏实地抓推进、促落实,力求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程中,显著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速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我市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当前,我们要集合政策要素,重点在做实项目前期、严格按规划落地项目、提高投入产出比、强化产城融合和区县联动上下功夫,率先把高新区、经开区、利民和宾西4个国家级开发区打造成全省产业集群发展的先行区、样板区。高新区要在扩大招商引资的同时,进一步学习借鉴中关村的经验做法,加快科技创新城建设,着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引入、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等方面加大力度,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使国内外知名技术创新机构突破100家,实现总收入突破500亿元。利民开发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制造,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绿色食品产业和信息产业,力争用两年左右时间,工业总产值突破2800亿元,销售收入突破4500亿元,成为龙江第一开发区。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是我市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我们要按照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路,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重点。下大力气抓好航天航空航海、机器人、新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力争把装备制造业打造成我市第二个千亿元产业。我市发展云计算的区位、能源、地理安全和科技人才优势比较明显,仅哈南中国云谷就汇聚了中移动、浪潮、曙光等300余家企业,12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近300亿元。按照现在这个势头,我们完全可以把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等相关产业打造成我市第三个千亿元产业。另外,我们要继续把现代服务业作为牵动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高端生活性服务业,突出抓好松北金融商务区和华南城、万达文化旅游城等大型城市综合体建设,力争2015年,金融、物流、文化产业增加值和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比重分别提高1-2个百分点。这些现代服务业大项目牵动力比较强,华南城建成后市场交易额可超千亿元,创税约15-30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30万个;万达文化旅游城建成后,年可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带动就业5万人;双城雨润按规划完全建成后,年果蔬交易量可达500万吨,带动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约20万人。

科技创新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内生动力。我们要立足发挥全省科技创新先导作用,进一步提升市校(所)、省工研院、哈科会等平台功能,推进科技招商、科技人员创业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启动“科技创业引导专项计划”,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和科技创新城、哈南工业新城等高科技园区建设,引导支持科技要素和创新资源向企业集中、向园区集聚,力争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

(二)全力推进“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这是目前我国唯一涉及农业生产关系重大调整变革的改革试验。哈尔滨大城市、大农村特征鲜明,抓好这项改革试验,对我们统筹城乡、更好更快发展意义重大、机遇难得。目前,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已经形成具体的实施意见,力求在先行先试中,助推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更大跨越。

发展多种合作经济是推进我市农村改革突破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市农业合作化程度仅为14%,200亩以上规模种植面积只有200多万亩,占耕地总面积仅为6.5%。为此,我们要把农村综合改革的重点放在提高组织化、合作化程度上。一方面,要通过明晰农村集体资产、资金和资源,量化确权到人,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在试点区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信息网络,探索实行农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并行分置,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同时,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鼓励城市资本、工商资本、企业资本投向农村,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另一方面,要在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上下功夫,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作用,重点完善农产品现货交易市场,同时争取国家支持建立粮食交易期货市场,逐步提高优特地产农产品定价话语权。我们正在推进的国际农博中心、双城雨润等项目,就是为完善市场体系、形成合理价格机制做的先期工作。目前,农博中心已启动了征地拆迁工作,争取2015年展览馆及会议中心建成投用。

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今后我们要坚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带),并以其为依托,实施现代农机化、示范合作社、高产高效设施农业、农村能源等农业项目;实施畜牧养殖基地、防疫体系、畜产品深加工等畜牧项目;实施防洪减灾、节水提效、控制性蓄水、农村饮水、水土保持治理等水利建设项目;实施粮食加工、仓储物流、质量检测、军粮中心等粮食产业建设项目,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提高比较效益,为县域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奠定基础。

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按照国家规划发展“哈长”城市群的战略部署和省委构建哈尔滨大都市圈的要求,我们要在科学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同时,立足提高哈尔滨自身的辐射力、带动力和集聚力,积极稳妥扎实推进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认真研究我市城区落户条件,科学合理控制人口规模。着眼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改革,把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推进产城融合,贯穿于城镇化的全过程。在这方面,我们既不能一哄而上、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又要深刻把握发展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推动城镇化各项工作。

(三)深入推进沿边开发开放,率先把我市打造成对俄及东北亚沿边开放重要的桥头堡和枢纽站。省委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意见中,提出要把哈尔滨建设成“对俄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中心、对俄贸易交易中心、对俄合作企业总部中心和东北亚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加快打造高端产业集聚区、综合服务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这个定位凸显了哈尔滨中心城市作用,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抓好贯彻落实。

对俄大通道建设是扩大沿边开发开放的重要基础。我们将以航空货运为重点,以陆海联运、江海联运、铁海联运为基础,以电商物流为新的增长点,着力打造面向俄罗斯、辐射东北亚、承接北美地区的国际货运大通道。在航运方面,我们要在现有基础上,争取对俄航线实现客货混载,引进中通等公司开展境外货运业务,并争取开通北美航空货运业务。在陆海联运上,我们要利用俄方港口优势,理顺哈尔滨-绥芬河-海参崴货物运输的各个环节,引导运输企业充分利用陆海联运通道走向国际市场。在电商物流上,重点推进跨境电商仓储集聚区建设,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全国最大的对俄及东北亚电商仓储集聚区。

商贸物流体系建设是打造对俄贸易交易中心的重要保障。我们要抓紧推进江北润恒等对俄农产品,龙运汽配城、海宁皮革城等对俄专业商品,华南城、义乌商品城等对俄综合商品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哈东、空港、松北和哈南综合物流园等大型区域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引导、鼓励国内有实力的对俄大宗商品经营企业在我市建立进口储备及分拨基地,使我市成为全国对俄大宗产品的仓储分拨中心。加快建设石化、木材、煤炭、金属交易中心,依托诺林化工打造对俄化工产品物流平台,尽快形成全国对俄及东北亚区域化工产品物流集散中心。

发挥哈尔滨中心城市功能,整合边境口岸资源,推动组团式发展,是建设中俄自由贸易区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抢抓机遇,加快综保区、内陆港和临空经济区建设,为探索建立中俄自贸区奠定坚实基础。在这方面,省委、省政府给予了我们很高的关注和支持,我们也正在按照省里统一的领导和部署,抓紧组织推进,完善规划和产业布局,抓紧土地征收整理,组合与综合保税区相关的业态和要素,争取综保区尽早获国家批复并启动建设,尽快达到一区封关运营、内陆港实现整车出口。

打造对俄开放的桥头堡和枢纽站,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哈洽会升级为中俄博览会的战略机遇,创造条件使我市与俄罗斯友好城市和合作伙伴城市互设经贸联络机构。加快哈尔滨对俄人民币结算中心建设和“中俄跨境金融合作联盟”的组建。积极争取俄罗斯在哈设立领事机构,力争太平国际机场口岸享有外国游客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扩大对俄全方位合作奠定基础。

(四)围绕现代化国际化大城市建设目标,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我们要立足城市区位特点、历史文化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突出特色是保持城市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我们要结合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调整,着眼于城市行政区划、产业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大交通体系等方面的新变化、新需求,强化控详规划的覆盖面和控制性,为老城改造完善、有机更新、发展复兴创造空间条件,为新城崛起做好规划引领。今年,我们要重点在挖掘和恢复老式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上下功夫,推进俄罗斯风情园、中华巴洛克、使领馆、教堂等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的修缮改造,推动建筑与文化、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彰显欧陆风情特色。

完善的城市功能是建设现代城市的重要基础。我们要借助省内高铁、高速公路建设以及我市三环、四环基本完善的有利契机,谋划实施三环、四环互通工程和出城口建设,强化城市道路与绕城公路的交通联系,加快地铁哈西联络线工程建设,启动1号线三期、2号、3号和哈阿轻轨新线建设,加强城区干道支线和棚改配套道路建设,进一步畅通城市“微循环”。加快实施木兰松花江大桥、莫延公路等国省干道工程,促进城乡互动联通。强化源网设施统筹布局,规模实施主城区老旧管网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双水源供给能力、集中供热能力和气源保障能力。同时,我们还要积极配合铁路、航空部门,配套跟进哈站改造、哈齐、哈牡、哈佳铁路、太平机场扩建等项目建设,更好地发挥中心城市交通枢纽辐射带动作用。

保持高质量的城市环境,关键要靠高质量的城市管理。我们要以创建全省“三优”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牵动,全力构建现代化、法治化、精细化、长效化、社会化的大城管格局。继续在提高机械化作业、日常管护和市区街三级管控能力上下功夫,在建立科学规范垃圾收运体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在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规范交通秩序、强化拆违控违、提高物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尤其要倡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自觉维护城市环境,在“市民提素质”与“管理上水平”的良性互动中,推动城市整体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

同时,我们还要借助“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的联动效应,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划定全市生态红线,实行环境监测预警和限制措施。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服务,建设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控体系。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和水权交易,推行污染第三方治理。重点解决好冬季大气污染问题,淘汰市区4.5万辆黄标车,改善能源和产业结构,减少燃煤量,减少“灰霾、雾霾”现象发生,让哈尔滨的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五)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有效解决我市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措施。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扎扎实实地抓好组织推进。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正确履行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这两年,我们已经累计削减了审批事项30个、审批要件263个、审批环节44个。特别是我们坚持需求导向、系统集成、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理念,重构了4组审批服务管理模块,编制了175个企业办事综合审批流程和21个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下一步,我们一方面要搞好“接放管”,实行审批项目清单管理,取消市级自设审批事项,该由区县(市)管理的事项一律下放到区县(市),该由市场调节的全部放开;另一方面,进一步创新方式、再造流程,积极推进企业设立“先照后证”改革和“一表制”审批,同步加快行政服务“实体大厅”和“网上大厅”建设,推动审批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提高审批效率。

坚持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新36条”,出台地方配套实施意见,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引导非公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市属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加快发展非公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运营,对非公企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土地使用、人才引进、资源分配、对外贸易、扩大生产、参与政府采购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进一步创新服务非公企业金融产品,支持非公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多渠道解决融资难题,助推非公经济加快发展。

(六)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

坚持把保民生、促和谐的立足点放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突出抓好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力争让更多的就业人口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重点对四环路以内现有的老旧房屋及成片棚户区,配套实施集中开发建设,力争用5-7年时间,全部完成棚改任务,2-3年内基本完成农村泥草房改造任务。积极推进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落实好国家和省政策的基础上,重点调整养老、医疗保险政策,允许农村户籍、外省户籍人员参加城镇个体劳动者基本养老保险,研究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与家人“共享”新模式。创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推行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运作模式,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坚持把保民生、促和谐的着力点放在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上。力争到2015年,建设100所左右素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打造10个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县(市),基本建成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建设需求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力争3年内,我市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城区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基本实现全覆盖。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厅等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力争尽早建成使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性的文化生活需求。

坚持把保民生、促和谐的关键点放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上。重点以“强基工程”为牵动,大力推进平安哈尔滨建设,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做实社区(村)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建立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健全以交通、消防、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为重点的公共安全体系,力争用3-5年时间,建立起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我市特色的社会治理体制。

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要把各级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五大规划”带来的政策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谋划发展、改革创新、专业水平和群众工作能力,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社会各方面力量,真正形成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版权所有: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京ICP备0502129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4652号

页面更新时间 : 2024-04-19 03:26:42
Powered By MystepCMS